建大輪胎的登山車胎已是全球知名品牌,然而在公路車胎,知名度較為欠缺,為讓自行車胎的產品別更齊全,尤其是2000年以後公路車在亞洲崛起,2014年投入高階競賽級自行車胎的研發,產品於2018年到2019年9月銷售已逾25萬條,成果斐然。
建大輪胎研發二部暨產開一課課長張志明表示,公路車胎的領導市場首推歐洲,建大想要切入的是高階市場,就必須了解歐洲使用什麼輪胎?「自行車消費者都會看全球三大賽事:環義、環法、環西,這三大賽事的一級車隊使用的輪胎絕大部分是管胎,既然我們要進入一級公路車胎,就要先做管胎,切入速度才會比較快。」
確定目標和方向後,便正式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申請「高階競賽級自行車胎」研發補助。向政府求援除了取得科專經費補助外,他坦言,更大的效益是在於透過產業發展署平台,可以協助技術的取得和升級,「計畫執行會有不同的審查人員,這些專家會給我們不同的看法,獲得更多層次的經驗。」
管胎與一般胎的差異,「它可以承受較高的充氣壓力,達到低滾動阻力的效果,安全性比較高。但是,管胎的製造工法與傳統輪胎完全不同,包括胎體的製造、胎面膠的硫化、胎體的成型與貼合等。」
現有的工業強調的是自動化工程,管胎強調的卻是精緻與工藝,所以手工藝(hand-made)的部分占比非常高。張志明強調:「管胎的技術含金量很高、開發難度也是最高的,與我們現在的產品完全不同,要挑戰不少高難度項目。如果成功了,便能和其它競爭對手創造差異化。」
他感謝道:「產業發展署的研發補助計畫對我們的幫助很大,有專家提供其它建議,審查委員又提供專業技術的想法,更重要的當然就是經費的支持,科專經費的補助可以幫助我們做更多研發,並且提升研發速度與效率,包括製造設備,以及研發設備。」
手工縫紉遭遇挑戰
談到管胎的開發過程,張志明表示,這個產品和傳統輪胎(開口胎)的作法完全不同,因為它是手工,要用縫的,開發初期需要挑戰全然不同的製程開發,從胎體棉線的纏繞、覆膠、貼合與車縫,所有的製程設備開發皆需跨行業,尋求不同領域的專家協助。
開發初期以手工方式一針一線縫合,一天頂多只能縫一條輪胎,非常費工、費時,且產品穩定性無法達到要求。縫紉是我們過去完全沒接觸過的領域;它雖然一樣是縫,但縫出來要有張力,因為要充氣,品質的穩定性會有難題。
為了精益求精,我們甚至向成衣廠請益,開發出自動針車設備,聘請針車專業師傅來作業,逐漸提升產能及產品的穩定性。
車縫只是其中一個難題,還有覆膠機,它是採刮膠方式,穩定性和糊料來源都是新產品。我們熟悉的是固態,它是液態的,貼起來還是黏的,對我們造成不小困擾。開發中還遇到滾動阻力降低到一個程度之後就無法突破的問題,在尋求新的材料與製造工藝,並進行數十種的交叉驗證後才找到了改善方案。加上後來和工研院合作,透過政府平台引薦合作對象,找到橡膠相關教授指導,幫助我們找到了SBR(新型合成橡膠),才補齊了最後一塊研發拼圖。
獲台灣精品獎肯定
2016年4月專案結束後,終於成功開發出「高階競賽級自行車胎」管胎,並且順利出貨。不過,目前仍以贊助自行車隊為主,張志明說明:「因為它是手工的,生產數量很有限,光是給車隊用就根本不夠,贊助一個車隊,一次出去就幾十條,用不久又要換,根本沒有多餘的量賣到市面上。」
但是低滾動阻力膠料的開發,卻開啟了自行車胎配方新的領域,使膠料特性同時兼具低滾動阻力及高抓地性能,同時也讓這些技術有效延伸,運用到公路車以外的車種,突破了傳統配方無法達到的性能,讓產品性能更加優異。也因為運用管胎開發技術到其他新產品,讓我們於2018年1月到2019年9月,銷售逾25萬條。
建大輪胎的手工管胎—K1160,於2016年在台北國際自行車展登台亮相,很受到市場肯定,尤其同系列的K1160X Valkyrie無內胎系統和開口胎更榮獲2017年「台灣精品獎銀質獎」的殊榮。在國外,德國公路車雜誌權威ROADBIKE在2019年所做的測試報導,建大K1160X Valkyrie在所有一級公路車胎的評比取得非常好的佳績。尤其在輕量化方面稱冠,對於建大來說更是一項里程碑。
市場需求一直在變,建大在產業發展署的挹注下成功開發出管胎,也開啟了進階版產品的開發,包括高階自行車免內胎產品,產品性能更優於傳統輪胎,甚至未來有可能取代管胎。展望未來建大市場發展的前瞻性,回憶起當年與產業發展署的合作,還真是企業能夠持續創新的轉淚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