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為何被稱為護國神山?靠什麼神力甩開三星、IBM、Intel等世界級大廠?故事要從1974年說起⋯
圖/產創平台30年來,是伴隨半導體發展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「一頓不到400元的燒餅、油條、豆漿早餐,確立了臺灣產業往積體電路發展的計畫。」當年七位官員達成臺灣產業開發IC共識,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今傲視全球。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數據,2021年臺灣IC產業產值達新臺幣40,820億元,佔全球半導體產值之26.2%。其中,晶圓代工全球市占約64%,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中,臺灣就占了5家。
「國家產業政策扮演關鍵推動力量。」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(簡稱產創平台)前總召集人蘇炎坤表示,半導體產業為資本及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,若無國家之力支持,產業、供應鏈、競爭力都將無法提升。
蘇炎坤提到,「政府當年人才培訓、明確決策目標,是奠定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榮景基礎。」例如成立工研院、美國無線電公司(RCA)獲選為臺灣積體電路合作計畫的夥伴、讓年輕工程師赴美受訓、建立臺灣首座4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。
而工研院推動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,讓臺灣半導體產業正式起飛;推出「次微米製程技術發展五年計畫」,帶動8吋晶圓製造廠的投資熱潮,推出深次微米製程技術發展五年計畫,趕上世界先進製程技術等決策。
在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,為了扶植產業發展最初由政府主導,到後期政府轉變為協助角色,產創平台以補助機制配合政府重要產業政策,具體協助推動產業升級轉型,引導業者開發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,30年來伴隨半導體企業面對環境變遷的影響及挑戰。
群聯電子在育成及產品開發階段,都獲得產創平台的助力。產創平台2009年核定群聯電子申請的「可攜消費電子用嵌入式多媒體Nand Flash SoC控制晶片開發計畫」,透過產品技術的研發,從提供全球首顆單晶片USB快閃記憶體隨身碟控制晶片起家,現階段產品應用已擴及消費性市場、工控市場及企業應用領域, 2021年營收達到22億美金,為全臺第四大的IC設計公司。
圖/群聯電子2009年申請產創平台計畫,透過產品技術的研發,從提供全球首顆單晶片USB快閃記憶體隨身碟控制晶片起家。
從公司註冊成立至掛牌上櫃,群聯僅僅耗費不到5年時,創下紀錄。
另外,十餘年前,工研院開始投入彩色膽固醇液晶顯示技術的研發,在產創平台支持下,工研院與IC設計業者晶宏半導體展開合作,一年的時間內,晶宏透過此計畫獲得相關知識及專業、研發人員深入研究彩色膽固醇晶驅動方式、完成IC設計及布局,最終產出實體IC,並且與工研院的彩色膽固醇液晶面板及軟體成功整合。「在此過程中,產創平台審查委員定期前來查核並提供意見,確保進度順利」晶宏業務總監林宜隆說。
蘇炎坤指出,「半導體設備研發所需的資金及技術門檻相對更高,由政府以主題式計畫大規模補助企業投入半導體設備研發,較能補足供應鏈不足及須強化的關鍵環節」。
隨著科技趨勢變遷,政府支持企業投入半導體設備開發的推動方案,例如因應物聯網時代趨勢的「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推動方案」,針對資訊及數位產業,著重研發新世代半導體技術的「四年國家建設計畫」,促成AIoT(人工智慧物聯網)應用場域,以及籌組5G國家隊,維持臺灣ICT技術領先。
另外,產創平台除了協助業者開發5G技術,核定穩晟材料的「大尺寸半絕緣及N型碳化矽晶圓開發計畫」,是臺灣發展化合物半導體(第三類半導體)重要一步。為推動化合物半導體,經濟部鼓勵及支持更多業者投入第三類半導體領域,期許繼矽基半導體之後,臺灣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也能站上世界舞臺。
圖/N型碳化矽晶圓開發計畫,是臺灣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的重要一步。
臺灣半導體產業隨著科技創新趨勢,競爭及挑戰愈多,在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、經濟部指導下,產官學攜手啟動臺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(AI on Chip Taiwan Alliance,AITA),匯集國內外逾80家指標性半導體與ICT廠商,以及國內大學及工研院等機構成立AI系統應用、異質AI晶片整合、新興運算架構AI晶片、AI系統軟體四大關鍵技術委員會。
為解決半導體產業人才難覓問題,2021年立法院三讀通過《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》;在地緣政治因素發酵下,美國邀請臺、日、韓共組「晶片四方聯盟(CHIP-4)],全世界競相邀請台積電前往設廠,也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前景投下諸多變數,期許在產官學研的攜手合作下,臺灣半導體產業能夠再創另一波輝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