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系統整合平台,每根線材都有產銷履歷,倢鋒科技應用智能管理,抓緊半導體客戶的心
(圖)倢鋒科技參與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「高值精密電子線材智慧製造管理整合平台」,建立3項技術,嚐到從傳產晉升科技業的甜美果實。
二〇一六年搭上半導體設備蓬勃發展的順風車,線材加工廠倢鋒科技一邊接單趕工,一邊建置智慧製造管理整合平台,結合物聯網及製程監控管理,從傳統產業的管理模式脫胎換骨,客戶都說他們和其他競爭對手很不一樣,數位轉型究竟為倢鋒科技帶來什麼改變?
走進倢鋒科技中壢廠,處處散發著嶄新的氣息。除了表面上看到的設備、辦公家具,倢鋒科技連骨子裡也不一樣了。
線材組裝要靠人力,倢鋒科技在導入Run Card ID條碼之後,產線人員的工作桌上多了電腦螢幕,每回進出製程都得用條碼掃描器先「嗶」一下。系統記錄工時並上傳到平台匯整,不僅可追蹤即時生產進度,還可省下匯整成統計周報的人力。
就連客戶看了,都對倢鋒科技的數位化建置感到驚豔不已,業務因此急速拓展,近五年已陸續擴建五座新廠。
(圖) 倢鋒科技總經理林竑源表示,計畫讓我們逐步拓展市場,建立電子商務平台,發展自有品牌(BISON),製造更高端、更高附加價值產品。
添一把柴火,幫企業下定決心啟動數位轉型
「這算是倢鋒從小型企業轉型為中小企業的一個轉捩點。」對於數位轉型,倢鋒科技總經理林竑源早有想法,可是小型企業資源有限,「在參與計畫後,才知道企業不必單打獨鬥,政府部門有許多資源可以運用,加速企業轉型的速度。」
二〇〇六年以貿易起家,當時半導體設備線材屬於極少量多樣的產品,台灣沒有任何一家線材加工廠願意接單,於是在客戶提出統包要求時,林竑源憑著一股傻勁便轉型製造。二〇一五、一六年半導體業風起雲湧,讓他更加確信自己的方向正確;瞬間湧入的大量訂單,也讓倢鋒科技營收成長了二・五倍。
倢鋒科技副總經理沈月圓表示,少量多樣、急單的需求增加,倢鋒科技原本大量的紙本作業及資料儲存方式,難以應付新的接單模式。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「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」,讓有意建置系統整合平台的公司下定決心,並引導時程規畫,設定期中、期末審查目標,由專家學者提供寶貴建議,就像背後有雙無形的推手,推動企業在時間壓力下盡全力完成計畫。
(圖)倢鋒科技副總經理沈月圓表示,產創平台就像背後有雙無形的推手,推動企業在時間壓力下盡全力完成計畫。
從負二開始,建立可用十年的編碼系統
二〇一八年提出計畫申請,倢鋒科技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、系統整合業者及供應商共同開發「高值精密電子線材智慧製造管理整合平台」(以下簡稱「智慧平台」)。智慧平台將分散管理的設計圖和材料表整合進圖文管理數據庫,還有專案進度、會議資訊、電子簽審、問題追蹤、工程變更等多種功能。同時,具備ERP系統資料拋轉介面,可提高跨系統資料建立效率。
「我們一開始想得很簡單,以為只要弄一個平台,把所有東西放進去,以後都不用再去別的地方找了。」可是現實和理想總有差距,沈月圓說,原先內部正在進行改善專案,其中為了重訂ERP料號編碼原則就討論了大半年時間,修訂了十幾版。「我們希望訂出一個十年內不必再修改的編碼原則,可是倢鋒科技主力客戶的需求十分繁雜,幾十萬筆的成品料號,數萬種材料展開。」ERP料號是資料庫的根基與核心,如果不先定案,後續根本無法進行。
倢鋒科技工程處處長吳進興指出,當初ERP導出的資料有二、三十萬筆,必須以人力先逐筆檢測,根據新的編碼原則重新編整,才能匯入新平台。「如果計畫啟動的座標是零,我們當時是從負二開始。」為了展現破釜沉舟的決心,倢鋒科技甚至連客戶代號都全部跟著一起更改,ERP廠商及配合的系統整合業者都覺得他們很大膽。
(圖)倢鋒科技工程處處長吳進興回憶系統導入過程雖然困難重重,但是啟動數位轉型絕對是傳統產業跟上時代腳步的必經之路。
一個起點,引發內部持續改善
時程壓縮在一年半,倢鋒科技所建構的智慧平台在二〇一九年終於上線。「前面歷經的過程雖然痛苦,但結果很甜美,」沈月圓說,這項計畫就像一個起點,帶動了企業內部流程改善的風氣。為了推動計畫,倢鋒科技特別挑選各部門菁英組成e化小組,現在各單位都爭相向e化小組提案,希望能藉由數位工具的應用,簡化流程、提升工作效率,而省下的人力可以創造更大價值。
另一方面,倢鋒科技也將單機運作的檢測設備聯網。在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協助下,架設監控軟體與內網資料庫,用聯網模組將多台電測篩檢設備連線,一併提升這個關鍵工站的良率和效率。
「線材加工廠雖然是一個很傳統的產業,但我們必須跟著高科技業的腳步一起成長,不進則退。」林竑源更訂下目標,全廠要在二〇二五年達到七十%數位化,二〇三〇年達到九十%數位化。
目前工控產品以國外品牌為主,為了更貼近市場需求,倢鋒也開始發展自有品牌。從自有品牌延伸,倢鋒科技架設了一個電商平台,專接各種客製化訂單;同時進行業務垂直整合,提供更深化的一條龍服務。
經過這兩年的努力,倢鋒產品已經能夠和國際品牌通用,林竑源相信,「在未來五年內,自有品牌發展可以更廣泛,進一步走向國際。」